在內蒙古和俄羅斯接壤的地方有一條河叫額爾古納河,是中蘇的界河,在河邊有一個屯子就叫“臨江屯”。屯子不大只有八十多戶人家,有三分之二是俄羅斯血統。那里的人淳樸、好客,世世代代守候著原始的生活民俗,讓我們避開庸俗塵世的干擾,獨享寧靜祥和的自然之光……置身于此,悉心聆聽白樺林和黑樺林的悠悠囈語,在中俄界河邊馭馬長奔,穿越天堂草原呼倫貝爾和童話森林莫爾道嘎,體驗俄式風情建筑,傍晚或小山上拍日落,或欣賞河邊的牧歸景象。
此地在大興安嶺地區地處祖國北邊陲的我國重要的原始林區之一的森林深處,從室韋經過太平村后到達。此地聚居者為華俄后裔,現生活在這里的華俄后裔為第三代、第四代。他們除了保留中華民族的一些風俗外,還沿襲一些濃厚的俄羅斯特有習俗,如居住木刻楞、過俄漢兩個民族的主要節慶日等。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的村子。
木刻楞是俄羅斯族典型民居,用木頭和手斧刻出來的,有楞有角,非常規范和整齊。地基都是石頭的,且要灌上水泥,然后把粗一點的木頭放在低層,一層一層地疊壘,第二層。通常用木楔,先把木頭鉆個窟窿,再用木楔加固。建木刻楞的傳統方法要墊苔蘚。冬天零下30℃-40℃,有苔蘚壓在底下,不透風,冬暖夏涼。比較講究的俄羅斯人愛在房屋前面修一間像走廊一樣的房屋,當地人稱為門斗,起防風作用。房屋建好后,可以在外面刷清漆,保持原木本色;也可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一般以藍、綠色居多。
純凈祥和的小屯子,那感覺像進了世外桃源,人們淳樸好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留著原始的生活風貌。在臨江觀賞落日和等待日出都是令人期待的,晚上住在木刻楞里,聽著窗外風吹動樹葉的聲音,覺得內心是從未有過的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