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倦了城市的鋼筋水泥、燈紅酒綠,聽夠了人聲喧囂,迫不及待的背起行囊躲進草原的深處,尋覓一種人與自然和諧之音,屏息靜氣,聆聽內心,放逐靈魂。
---題記
天公作美,賜予我們這樣一方凈土。內心深處永遠抹不掉、揮不去的故鄉情。作為呼倫貝爾人,我驕傲,我自豪。當初在河北就讀大學的時候,不自覺的就會炫耀一番。總覺得呼倫貝爾的天是藍的天,呼倫貝爾的云是白的云;呼倫貝爾的水是清涼、甘甜的水;總覺得呼倫貝爾的人是淳樸、實在、敦厚的人;每逢夏季,酷暑難耐的河北,總是令人煩躁胸悶,常常躺在床上期盼著放暑假,可以回家躲避酷暑。心中感嘆此時的故鄉是多么的涼爽,氣候是多么的宜人。吹著風扇,想著想著仿佛周圍碧草環繞、小河潺潺、悠揚的蒙古長調,仿佛身臨其境。終于畢業了,如愿以償的逃了回來。
恰逢七月,正是旅游旺季。人們晚飯后都喜歡散散步,沿著馬路邊漫無目的的游走,或者三五結伴找個路邊燒烤店坐下,來上幾瓶海拉爾啤酒,侃侃而談。日落后迎面吹來的風,總是那么清爽,好似少女用溫柔的手輕輕的撫摸疲憊的身軀,頓時沒了倦意,所有的不開心,所有的惆悵都拋在了腦后。下班后,我也加入了這樣的人群準備游走街邊,鉆進一家小店填飽了肚子,剛要踏出門,就聽見了老板跟廣東的旅客搭訕。總覺得自己遜色于這些會享受生活的人,這位廣東的游客,獨自一人來到這里游玩。要了瓶啤酒,點了盤小菜。在那細數這幾天游過的景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于這些面臨著被同化的文明,心理總是有種戀戀不舍,時代在進步,而我們更需要文化的傳承,在我看來,文化的失傳不僅是遺憾,更是一種我們愧對祖上的罪孽。我忍不住的對這位游客講:“來到我們這美麗的草原,不僅是看看自然,更要了解、感受草原人民的文化底蘊。為什么不去看看原生態舞臺劇《敖魯古雅》,濃縮了一個民族的生活習俗”在他的詞典里似乎根本就沒聽過這樣的字眼,我解釋了好半天。我熱情的要帶著他去演出地點看看,沒等酒喝完就起身跟著我走了出來,一路上我們交談了很多,多數是我在說,內容大多關于古老民族的傳說、習俗。做了件高興且有意義的事,沒來過呼倫貝爾的人,要非身在其中,根本就感受不到這濃濃的草原氣息、呼倫貝爾人能歌善舞、好客的熱情。我想對全世界訴說這些要被人們遺忘在歷史角落曾經燦爛輝煌的文化。
《敖魯古雅》是由“吉祥三寶”團隊歷時兩年,與俄羅斯鄂溫克藝術家共同創作完成,圍繞鄂溫克族少女艾雅瑪與青年獵手別日坎在林中相識、相愛,在敖魯古雅河邊營地幸福牽手的故事主線,集中展示使鹿鄂溫克部族的民間音樂、舞蹈、服飾、器樂及風俗儀式,大力還原其生活全貌,并將鄂溫克人的審美趣味,渾然天成的精神元素融入其中,破解了寒帶氣候條件熔鑄的生命密碼。是對鄂溫克文化遺產拯救性的挖掘和整理,形成了震撼心靈的視聽盛宴。
很多人對鄂溫克族知之甚少,這也正是其神秘之所在。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 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信奉薩滿教。鄂溫克族沒有文字,只有語言,一部分人用蒙語,還有一部分人用漢語。與鄂倫春、達斡爾族并稱為三少民族,對于這樣的民族,我們應該給予更對的關注,那些愛旅游的人們,也更應該來了解下原始部落。不要等著這些燦爛的文化深埋地下的時候,我們再感嘆,再去發掘。呼倫貝爾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多民族相處融洽,每個民族都為呼倫貝爾的繁榮奉獻了一份力。愛民族,同樣愛中華,呼倫貝爾各民族生活的都非常融洽。
鄂溫克民族是這片草原中的一部分,還有其他一些民族的文化、習俗還需要我們自己去了解,去發現。作為土生土長的呼倫貝爾人,對這片故土的文化了解尚不全面,何況是外地來賓。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真心的推薦外地的來賓聽聽這些蒙古長調、聽聽呼麥,看看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想一定會有所收獲,一定會有所感悟。
無論從飲食、服飾、自然環境,一定會令四方的游客大飽眼福,對于大多數的游客熟知的莫過于夏季茂盛的草原,藍藍的天,而這正說明了對這片凈土了解的太片面,誰又會想到冬季的美景也會令人由衷的贊嘆。
哈爾濱被稱為“冰城”而冬季的呼倫貝爾也毫不遜色,修飾的冰燈、雪雕,銀裝素裹。只要有一點好奇心的人都想知道草原人民如何度過漫長的冬季,正如大多數同學問我的問題一樣,你們那么冷,是不是得凍成冰雕。而事實上我們這里的人生活的很幸福,冬季過的也很舒暢。
來到呼倫貝爾除了看草原、聽聽歌舞、了解風俗文化,一定要吃手把肉,喝碗奶香味極濃的奶茶,買點工藝品收藏起來,回到家里閑著的時候把玩下,回憶一番,也是人生一大樂事。
說到吃就不得不提呼倫貝爾的羊肉,據說呼倫貝爾草原上生長著一種藥材,羊在吃草的時候把這種藥材也一同吃下,因此呼倫貝爾的羊肉沒有濃烈的膻味,味道鮮美,鮮嫩。
遼闊的草原,蘊含了大多的優美、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文化,嘆息自己的文筆笨拙,描寫不出那份靈動,優美。聽來的始終不如自己看到的,正所謂:“眼見為實”,問問自己有沒有一種“身未動心已遠的沖動”,不要再猶豫,帶著愛的人一起來看草原。